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欧派看图网>军事历史 > 比塞大舰队不复存在,修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成为最后的纪念

比塞大舰队不复存在,修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成为最后的纪念

查看:699 / 更新:2022-04-11 12:23

接上文 比塞大舰队舰船生锈,只能做为废钢出售,战列舰主炮则辗转三方

在苏联时代,任何关于俄罗斯舰队在比塞大的信息都是最严格的禁忌。不过到了1991年之后,钟摆急剧地转向另一边。一些记者和作家们唾沫飞溅地向人们描述着这些俄罗斯官兵不愿降下圣安德烈旗帜的“英勇事迹”和他们如何实现自己的“忠实誓言”。对于这些新神话创造的动机,无非是当时俄罗斯进行的“民主社会秩序”形势下的公关和金钱的因素。

另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现了。出于某种原因,没有人提出这个基本问题-比塞大的俄国舰队存在的基本点是什么?

为什么弗兰格尔试图将数万名白卫军士兵保持武装数年之久呢?他和舰队司令贝伦斯海军少将都很清楚白卫军部队和舰船从技术上都不可能到达苏俄边界。

很明显,“二二得四”。白人移民只有在任何欧洲国家或集团进攻苏联的时候才能够投入作战,因为这些流亡者一直在做着准备。


1958年11月6日原比塞大舰队人员在突尼斯合影

让我们从常识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情况。志愿军在俄罗斯作战参加内战,无论好坏都是政治偏好问题。但是当他们在异乡并没有解除武装时,这些“优秀的战士”就成为了雇佣军,需要找到去进攻他们自己祖国的主子。

国际法中从来没有承认这种雇佣军是交战国,所以苏联政府完全可以按照国际法,可以把所有武装的白卫军当作土匪对待,并予以相应的惩罚。

与此同时,弗兰格尔也有另一种方式。他可以在君士坦丁堡发布命令来结束战争,也就是承认“法理上”和“事实上”发生的事情,之后解散军队和海军。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在1920年11月,不仅普通的哥萨克和士兵,甚至连弗兰格尔军队的高级军官,都对过去3年来在俄罗斯和欧洲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十分欠缺。不过另一方面,弗兰格尔和他的人员应该接触到了苏联和外国的许多媒体,收集了大量西方军方和民间的信息,甚至还有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沙皇大使们的信息。


20年代中期在比塞大的乐队,站在中间的为海军上校Г.Ф.Гильдебрант基里德巴兰特

那么,弗兰格尔为什么不对这些由他带到异乡的人们说出完整和真实的情况呢?骑着白马重回俄国显然是不可能的,以翻译和惩戒分队成员回到敌方军队阵营也只是很小的机会。所以让那些一直梦想早日回国的人转向外国情报部门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而不是整天演出“俄国军队”和“俄国舰队”的歌剧。

那些想以合法身份返回苏俄的人,应该会很快清楚那里的政治和经济局势,也会很快的融入当地生活。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很难适应在法国、德国和欧洲多数国家以及美国的生活。没有别的办法,但是,唉,弗兰格尔并没有这样说,这剥夺了成千上万移民几十年来的正常生活。

对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来的事件,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替代。当然我们可以有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假设,比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苏俄将会发生军事政变。一些红色指挥官如托洛茨基、斯克良斯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将掌握政权,他们会允许自由贸易,等等,等等。但即使有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选择,弗兰格尔的陆军和海军也不能以任何方式影响俄罗斯的情势。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喀琅施塔得事件发生之后,在巴黎和比塞大只是学会了压制。

为什么苏维埃俄国战胜弗兰格尔几个月之后无法存在新的军事阴谋呢?所以在1920年11月以后,白卫军运动就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只有一个方法可以与苏联继续作战,那就是去为日本人服务,之后则是为希特勒服务。许多白卫军将军试图这样做,他们的结局是众所周知的。弗兰格尔和他的追随者没有任何机会真正损害苏维埃政权,况且这对留在苏联的原沙皇军官们也不利。


20年代中后期白卫军舰队人员在比塞大大聚会

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特别馆藏中有流亡白卫军人士出版的军事杂志《Часовой哨兵》。这份杂志1929年在巴黎创刊,翻看1930-1933年期间的杂志你会觉得时光有些穿越,杂志不是内战结束后12年在巴黎出版的,更像是1920年初在北塔夫里亚出版的。杂志的文章诸如进行了一场新的战役,布尔什维克一天天不得人心。在每一期杂志都会刊登“从那里”收到的信,写信的大部分是红军指挥官。信上所写的内容无外乎都是大家早已厌倦了布尔什维克,他们正在积极策划,只等“从国外”来的信号,就举行总起义。当然,杂志的编辑们会让读者们清楚,之所以苏俄没有发生期待中的事件,是因为“不难猜测,卢比扬卡是这份杂志的‘忠实读者’,所以他们严密封锁消息,在许多方面压制了广大红军指挥员对于民主的追求和移民的向往”。


哨兵杂志1929年1月创刊号封面

尽管舰队不再存在,但它的命运在俄罗斯移民的心中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而不仅仅是水手。留在当地的原舰队人员决定建造建造一座东正教教堂,将那些舰船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做为永恒的纪念。在海军少将沃罗日金的主持下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教堂的筹建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募集捐款。他们积极利用了在布拉格出版的“海军”(Морской журнал)杂志(1927-1942年出版)和在布鲁塞尔出版的“哨兵”杂志,两份杂志不断公布教堂筹建的进程和捐款者的名单,捐款来自世界各地。工程师商人科尔亚金,之前为舰队提供物资,在教堂建设中,捐款1.7万法郎,而且还承担了建设中吊灯、锚和大理石板的费用。整个教堂的建设由军事工程师苏霍尔日耶夫斯基(Н.С.Сухоржевский)上校领导。许多图像和壁画都是由艺术家恰佩加(Г.Чапега)制作的。1938年9月10日,隆重举行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纪念教堂的落成典礼,约翰尼基-博列塔耶夫(Иоанникий Полетаев)成为教堂的首任牧师。教堂正门正面有基督、圣母玛利亚等画像,反面墙上则是圣安德烈旗帜和圣乔治旗帜。


1937年10月10日在比塞大俄国舰队纪念碑奠基仪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比塞大的空袭,教堂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由伊古曼-费奥多西亚(Igumen Feodosiya)组织筹款重建。1950年,在教堂中安放了一块大理石牌匾,上面雕刻了1920年至1921年来到比塞大的所有舰船名字。法国政府拨款97.5万法郎进行维修,其余金额约150万法郎,由信徒收集。这座教堂保存至今,体现了俄罗斯移民与俄罗斯之间的精神联系。

该舰队的一些官兵及其家属仍留在突尼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海军少将贝伦斯的主持下,组织了俄罗斯海军协会,1930年由海军中校А.П.库博利茨基领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人的数量逐渐缩小,有人离开了北非,有人去了另一个世界。1956年突尼斯独立后,直到60年代上半期,许多俄罗斯人离开了比塞大,成为了法国公民。

至于比塞大,它一直是法国在北非最大的海军基地。1952年1月开始,突尼斯开展了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解放斗争。1956年3月20日,法国承认突尼斯独立,不过依然在比塞大驻有重兵。之后经过不断交涉,最终1963年10月15日法军全部撤走。


2012年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

全文完,谢谢观赏!

上一篇:

出动132架飞机,炸沉德军尼俄贝号防空巡洋舰,苏联海军航空兵少有战例

下一篇:

毛主席打仗碰到两难的选择题时,出此招必胜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相关推荐

最新军事历史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