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欧派看图网>娱乐八卦>娱乐 > 奥特曼的商业逻辑(二):昭和圆谷特摄剧的兴起与衰落

奥特曼的商业逻辑(二):昭和圆谷特摄剧的兴起与衰落

查看:706 / 更新:2022-02-10 12:53

1966年1月到7月期间,在TBS播出的《奥特Q》是圆谷公司制作播出的第一部特摄电视剧。后来在粉丝群体内也常被称为“奥特曼前传”。但实际上,《奥特Q》[1]对标的是美国于1959年开播的电视系列剧《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形式为单元剧(一集或两三集为一个故事单元),主要内容是以怪兽、怪人为主的科幻题材。

该剧的策划和摄制由TBS与圆谷公司共同完成。但这部电视剧从策划阶段开始,就采用了反常规的制作路线——这是一部事前制作的电视剧。所谓“事前制作”,就是播出前就把全部剧集拍摄出来,然后在选定时段和档期进行播放。由于日本电视台采用的是跟美国电视机构类似的电视剧周播制——每部电视剧每周播放一集,三个月左右为一个播出季。因此,日本的电视剧一般流程是先拟定一个初步的制作播出计划,再制作头一两集作为试水,视收视率再决定电视剧的实际制作播出集数。这种做法既有利于电视台控制因收视率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机会成本,也有助于电视台通过广告公司向有意投放电视广告的广告主(赞助商)推销热门电视剧的广告时段。而事前制作就意味着电视台要在无法预知收视情况和没有确定赞助商的前提下,要全额支付制作费用,承担电视剧的全部风险。TBS之所以甘愿冒如此大的风险,首先是源于对圆谷英二个人声誉的信任。当时的圆谷英二因为接连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摄电影,已经获得了“世界的圆谷”的声誉。考虑到庞大的制作经费,TBS认为这部电视剧不可能仅靠国内播放就收回成本,必须要考虑向国外输出版权的问题。圆谷英二的国际声誉就是实现版权输出的最大保障。另一个促使TBS做出这个决策的原因是,当时日本社会上存在一股认为电视节目低级庸俗的社会舆论。为了给电视节目正名,TBS也需要拿出不输于当时主流电影制作水准的高水平电视节目。而要达成这个目标,自然要不惜工本。

但在具体的费用预算上,TBS跟圆谷公司之间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当时,双方在讨论《奥特Q》(最初剧名为“失衡”)的初始预算,圆谷公司要求每集制作预算不少于600万日元,而TBS把单集上限预算锁定在540万日元。尽管看上去两者差距不大,但其中包含的价格逻辑却大不相同。

圆谷公司追根溯源,其实就是东宝电影公司的特殊技术课(电影特技部门),现在则依然是东宝电影公司的关联企业。因而,圆谷公司在制定拍摄预算的时候,完全是比照特摄片的预算规模。1954年版《哥斯拉》全片时长97分钟,实际制作支出超过1亿日元,每分钟制作成本超过100万日元。而《奥特Q》在策划阶段,是以每集25分钟为制作基准,每分钟制作成本仅为24万日元。也就是说,圆谷公司考虑到TBS的承受能力,准备以四分之一的拍摄预算完成类似1954年版《哥斯拉》制作水准的电视剧。但对于TBS方面来说,普通电视节目的制作预算通常仅为每分钟4万日元,即便是当时最昂贵的动画节目也不过是每分钟10万日元。再加上采取事前制作的方针,对于TBS来说,几乎就是彻底赔本赚吆喝。更何况,《奥特Q》最终的制作成本飙升到了每分钟34万日元。这里之所以要如此细致的对《奥特Q》的摄制成本进行详述,就是要说明圆谷公司和TBS在对待拍摄成本上的不同心态:对于圆谷公司来说,他们是勒紧裤腰带,用了三分之一的预算达成了百分之百的视觉效果,电视台方面就算不感激,也应该尊重他们的努力;但对TBS来说,花费了超过普通节目8.5倍的预算,虽然收视率飘红,但却依然是亏本的买卖,显然类似的项目,如果不进一步压缩预算,肯定无法做到可持续。这种微妙的心态差异,在当时因为圆谷英二的个人魅力、影响力以及后来亮眼的收视数据而潜藏了起来。但也因此种下了不和谐的种子。

《奥特Q》于1964年9月开机拍摄,到1965年4月左右前13集基本摄制完成。这部分的拍摄可以说是TBS和圆谷公司在特摄电视剧领域最初的磨合期。相对而言,TBS虽然是出资方,但摄制的主导权基本上还在圆谷公司手中。

随后,圆谷公司又马上开始后15集的制作。因为有了前13集的摄制经验,TBS方面对后15集编剧及拍摄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针:①出于拓展海外市场的考虑,要彻底贯彻怪兽为中心的编剧思路,除此之外的复杂难懂的科幻设定要减少,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只有日本人才能看懂的剧情及场景设定;②将目标观众群体调整为儿童及低年龄段的小学生,适当增加儿童角色的出场次数;③注意特效拍摄运用对剧情推动的有效性——因为特效镜头成本是普通镜头的数倍,其实际意思就是提醒圆谷公司方面减少预算超支;④每一集故事剧情集中于一个中心角色,其他有台词的角色数量尽量要少。从这些要求中不难看出,TBS已经对《奥特Q》未来的“放送策略”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求圆谷公司尽量压缩摄制成本。如此一来,客观上就限缩了圆谷公司在摄制上的创作自由度。《奥特Q》及其后续作品的基调从此基本定型。由于当时,通过形象授权,制作和销售各种衍生品获利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在日本影视界普及开来。这让圆谷公司客观上也少了一张跟TBS博弈的王牌。

《奥特Q》于1966年1月2日开播,至7月3日播出完毕,共28集。因该剧内容新奇、制作精良,成功获得了武田制药公司的巨额广告赞助。播出后也获得极高收视率,尤其是受到青少年观众的追捧,成为了日本电视史早期的现象级作品之一。而就在《奥特Q》播出的同时,其接档作也在紧锣密鼓的策划和制作之中。总体的制作方针与《奥特Q》后期的要求类似,但也有一些新的要求:在《奥特Q》中每个故事单元的实际主角是怪人、怪兽,但TBS的高层以及当时的报刊剧评都认为,作为线索人物以普通职员身份出镜的主演们每个星期都能碰上各种怪人、怪兽实在很“奇怪”,而且怪人、怪兽带来的危机的解决办法也显得很牵强。针对这个问题,新电视剧的策划中要有一个明确的主角,同时为了增加可信度,要创设一支专门处理怪人、怪兽危机的制服部队。同时,还要考虑新电视剧以彩色电视信号播出时的构图与配色等问题。此外,由于考虑到电视剧的海外销售,新电视剧中的角色命名要尽量避免出现英语中不易发出的音节。

实际上在TBS方面对接档作提出具体要求前,圆谷公司方面已经提前准备了一个名为《科学特搜队 百慕拉》的策划案。这个策划案在名称上是模仿了此前著名的日本刑侦电视剧《机动特搜队》。而主角是一个仿照日本民间传说中的乌鸦天狗设计的人形怪兽。每当科学特搜队遭遇困难的时候,它就会应祈求而出现,与处于反派立场的怪兽战斗。尽管从百慕拉的设定中已经能够看到后来奥特曼的影子,但此时还没有明确百慕拉是由科学特搜队队员变身而来,百慕拉的来历也没有最后敲定。

直到《奥特Q》第一季播出完毕,而且取得相当可观的收视率后,后继节目的策划与制作也进入了实质阶段。而此时,策划中的新节目已经从《科学特搜队 百慕拉》进化到《科学特搜队 雷德曼》。这里的“雷德曼”就是LEADERMAN的意思,很明显是受到了美国超级英雄漫画鼻祖“超人”的影响。与之前的百慕拉相比,雷德曼已经被正式定义为由科学特搜队中的一名队员(后来演变为“人间体”的概念)变身而来的超级英雄,身高可以在2米到40米之间自由变换,能发挥臂力、头部撞击力、跳跃力、光线等各种能力与敌人(怪兽)战斗。在确定了大方向后,TBS与圆谷公司双方的编导人员开始合作准备拍摄用脚本。当然,这些脚本中有一些后来被实际采用,而另一些则成为了废案。在“雷德曼”开始脚本作业两个多月后,电视台方面再次通知,要把节目名称更改为“奥特曼”(ULTRAMAN),以便可以跟之前的《奥特Q》形成前后相继的关系。当然,在节目正式开播前,依然对外宣称新节目名称为“雷德曼”。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被抢注商标。

1966年7月17日到1967年4月9日间,奥特曼系列的首部电视剧《奥特曼》(后称“初代奥特曼”)播出。虽然之前《奥特Q》的播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到了“初代奥特曼”制作时,圆谷公司还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首先,电视台预付的单集制作费用与《奥特Q》相当,但是《奥特Q》是黑白电视节目,而“初代奥特曼”已经进化到了彩色电视节目,这等于事实上削减了制作费用,以至于制片人严格要求摄制组,每集的特技镜头不能多于三个(当然,这个要求后来也没有被严格执行)。其次,《奥特Q》使用的是先制作后播放的方式,这在日本电视界是例外中的例外。而到了“初代奥特曼”的制作过程中则恢复了边摄制边播出的一般方式,这对于制作进度管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事实上,后来“初代奥特曼”会在收视率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戛然而止,也与此有关。再有就是因为制作预算过于庞大,而当时还没有发展出像后来那样成熟的形象授权产业,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向海外输出版权。于是,电视台方面要求,尽量少出现日本独有的风景和习俗,同时增加儿童角色的戏份,以及彻底贯彻怪兽为中心的制作原则。不过,这时候由于“特摄之神”圆谷英二的存在,作为制作方的圆谷公司对电视台还是有一定的博弈筹码。当时,圆谷英二以监修的名义出现在电视剧的演职员表中,但不能将其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监制”。据当事人回忆,电视剧的每一个镜头无论是本篇班还是特殊技术组,都要圆谷英二本人点头才能通过,否则就要打回重拍。正因如此,电视台方面对于拍摄预算超支的问题,也才不那么与圆谷公司较真。从而保证了“初代奥特曼”及其续作《奥特赛文》(ウルトラセブン,后称“赛文奥特曼”,1967年10月1日至1968年9月8日播出)的总体质量。

当然,“初代奥特曼”在制作伊始,并没有考虑到日后会发展成如此庞大的系列作品,因而有些设定其实有着很强的偶然性,比如奥特曼是来自M78星云的宇宙人。其实,最初的设定奥特曼是来自M87星系,也就是仙女座大星云,这在当时是一个流传很广的UFO目击事件中外星人自己宣称的来源,是知名度很高的都市传说。但据说是因为剧本排版印刷时发生了错误,后来就没再修改,将错就错。而奥特曼之所以只能在地球上战斗三分钟是因为最大限度的控制拍摄预算,减少特技镜头的使用。至于奥特曼胸前彩色计时器的添加,一方面是为了突显彩色画面的冲击力,另一方面则是模仿火箭发射倒计时给人们带来的压迫感。

从科幻影视创作的角度来看,“初代奥特曼”和《奥特赛文》中还有很多技术性和思想性的创新。从技术角度看,像“初代奥特曼”中著名的巴尔坦星人的残影,极地科考站、海底科学基地、火箭发射场、宇宙空间站、外星球等科幻场景的构建,《奥特赛文》中的多维空间(《可疑的邻居》)和“异世界”(《逃出X空间》),因为感染外星的生物孢子而变成纯绿色女性(《人间牧场》),等等。以当时来说,都是非凡的视觉呈现。至于思想性方面,在初代奥特曼的《我的故乡是地球》中,一位宇航员因为太空事故而漂流到了外星球,结果身体发生异变成了怪兽。当他九死一生回到地球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必杀令。最终,他选择了对人类进行报复。但当他终于被奥特曼消灭后,却被埋葬在一篇文辞华丽的墓志铭下……在科幻的外衣下,个人荒诞命运背后隐藏着人性的丑陋,足见创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笔锋。

但是,相比于为收视率不断攀升而喜笑颜开的电视台,圆谷公司上下却面临着巨大的制作压力。在制作“初代奥特曼”和《奥特赛文》的同时,圆谷公司还为平衡预算制作了低成本特摄剧《快兽布斯卡》,另外作为东宝的子公司还参与了四部东宝特摄电影的摄制,再加上新特摄电视剧的策划,以及圆谷英二事无巨细、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让圆谷公司从上到下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其负面影响很快显现。首先是作为圆谷公司主要策划人和脚本作家的金城哲夫辞职,举家返回冲绳。作为常年追随圆谷英二的剧作家,金城哲夫在圆谷公司的影视剧前期策划和拍摄脚本创作中,一直起着枢纽作用。而且,作为自幼在驻冲绳美军电影院里看着美国科幻片长大的文艺青年,金城哲夫对科幻影视创作有着先天的敏感性,就连他那些锁在办公室抽屉里的废案,很多日后也成为圆谷公司新剧策划的灵感来源。他的辞职,无疑对圆谷公司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其次,就是圆谷英二和其长子圆谷一的健康先后出了问题。圆谷英二晚年患有糖尿病,繁重的工作令其健康情况持续恶化。1970年1月25日,圆谷英二在家中去世,享年68岁。而作为圆谷英二刻意栽培的接班人,其长子圆谷一在其父去世后的第三年,即1973年去世。如果说,圆谷英二的去世让圆谷公司在与电视台的商业博弈中少了一张王牌,那么在建台之初就曾受雇于TBS的圆谷一去世,则是让圆谷公司失去了与电视台进行交涉的人脉基础。此后,TBS与圆谷公司之间围绕着奥特曼系列间生嫌隙,都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71年4月2日,《归来的奥特曼》(后称“杰克奥特曼”)作为奥特曼系列的第三部正式播出。在播出前,TBS对本作的期望很高,希望能重现当年30%以上的收视率。但实际播出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收视率。于是,不得不根据各种观众反馈信息,调整制作方向,奥特赛文和初代奥特曼回归助阵,巴尔坦星人、杰顿等著名怪兽也相继登场,最后还出现了奥特兄弟(家族化)的全新设定,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以往电视剧中人气奥特曼角色能顺利回归。这些举措让整个剧集的收视率稳定在了20%左右。而这些波折表明,随着圆谷英二的离去,以往圆谷公司对电视剧内容制作的绝对控制力和话语权已经不复存在,奥特曼系列也无可挽回的走向了套路和平庸。

1972年4月7日,《艾斯奥特曼》作为《归来的奥特曼》的接档作品播出。此时,奥特曼系列曾经创造的收视奇迹,已经被东映公司制作的动作特摄剧《假面骑士》(仮面ライダー)所复制。以至于《艾斯奥特曼》在策划阶段,就有向《假面骑士》看齐的意图。比如,剧中出现了名为亚波人的幕后黑手,而已经“进化”成为超兽的怪兽们则充当着打手的角色。而超兽们已经不满足于口吐光线,而是能从嘴里直接射出导弹。同以往的奥特曼相比,艾斯的打斗戏更加赏心悦目,各种必杀技层出不穷。而且,奥特大家族的关系也越来越明细,除了以往各个奥特曼之间的兄弟关系,还明确登场了奥特之母和奥特之父。另外,《艾斯奥特曼》也是整个系列中,唯一采用人间体男女合体变身奥特曼设定的。据说,这个设定是为了迎合当时日本社会上的男女平等。不过,到了第28集,由于饰演南夕子(女人间体)的女演员退出,艾斯奥特曼重新改为北斗(男人间体)一人变身。总之,从《艾斯奥特曼》开始,奥特曼系列彻底走上了“神剧”的不归路。随后推出的《泰罗奥特曼》和《雷欧奥特曼》无论是在剧情设计还是人物塑造上也都乏善可陈。《雷欧奥特曼》的平均收视率仅为10.9%,对于奥特曼系列来说,简直就是耻辱。最终,奥特曼系列的制作在《雷欧奥特曼》于1975年3月播出结束后,便宣告暂停。

1979年,随着《星球大战》热潮席卷全球以及日本本土动画片《机动战士高达》播出引发的“科幻热”,圆谷公司方面决定让奥特曼动画化,并委托日升社(SUNRISE)制作。这就是《乔尼亚斯奥特曼》(ザ☆ウルトラマン)。由于阔别多年,有了“情怀党”和“科幻热”的双重加持,《乔尼亚斯奥特曼》取得了11%的收视率。这样一来,新版奥特曼的策划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从一开始,作为制作方的圆谷公司与TBS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圆谷方面希望维持奥特曼系列的一贯模式,电视台方面则强调要有“80年代的新风格”。于是,最后决定在维持奥特曼打怪兽的基本剧情不变的情况下,把舞台放到中学里,加入青春校园、师生关系等在当时非常流行的日剧元素。而这也就注定了《爱迪奥特曼》(ウルトラマン80)的制作和播出无法一帆风顺。更为严重的是,在圆谷英二和圆谷一相继去世后,原有的制作班底已经溃散。此时的圆谷公司已经逐渐丧失了独立摄制特摄影视剧的能力,不得不把大量拍摄任务外包,制作品质管理和对拍摄进程掌握的灵活度已经大幅度下降。而此时担任公司总裁的圆谷臯,相比于常年在拍摄现场摸爬滚打的父兄,长期在富士电视台任制片人的他更善于统筹经营,对拍摄现场业务知之甚少,而且也没有父兄的人脉和号召力。更为糟糕的是,无论是跟母公司东宝电影,还是主要合作伙伴TBS,圆谷臯都没过硬的高层人事关系。这让圆谷公司无论是在影视剧摄制还是商业博弈中都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

事实上,《爱迪奥特曼》播出之后,由于剧中涉及旷课、早恋等青少年敏感问题,再加上要到长期在学校内拍摄取景,难以获得长期许可。于是,从第13集开始去掉了主人公是老师,故事主要围绕学校生活展开的设定。回归传统的奥特曼系列“超人打怪兽”一般模式,但是观众显然对此并不买账,收视率大跌。因此,从第31集开始再次对内容进行调整,每集中都加入了小朋友的角色。甚至在后期加入尤莉安这个新的女性奥特曼角色,以挽回收视率。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没有奏效,《爱迪奥特曼》的平均收视率只有10%,再创奥特曼系列的新低。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作为制作方的圆谷公司方面,此时已经基本丧失了独立策划与制作能力,在与电视台商业关系中几乎沦为附庸的角色,完全跟着电视台和收视率的指挥棒转。据说,《爱迪奥特曼》的收视率持续低迷,电视台方面颇有怨言。圆谷臯竟然找上门去,跟电视台的干部当面争吵。就这一吵,双方原本就已经非常脆弱的合作关系彻底中断。“昭和奥特曼”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注释:


[1] “奥特Q”这个剧名最早源于东京奥运会上的体操比赛。当时,体操比赛中的动作,按难度分为:A、B、C三个等级,动作难度超过C级,就被称为“ULTRA C”。由于日本体操运动员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多次完成“ULTRA C”难度的动作,并随着电视实况转播传遍了全日本。因而,“ULTRA C”成为了当时源自电视的流行语。“奥特Q”则是直接借用了其中的“ULTRA”,而后面的“Q”来自于“Question”(疑问),突出神秘感。

[2] 在当时,电视剧的版权是属于制片公司,电视台只有放映权和广告收益权。当然,电视台也可以根据合同约定向国外出售电视剧,但严格讲起来,电视台独享的只是佣金,版权收益应该与制片公司分享。

[3] 首次播出时只播放了27集,后来重播时播出了全部28集。从研究角度,1966年版《奥特Q》均以28集版为准。

参考文献:

(日) 円谷プロダクション. 円谷プロ全怪獣図鑑. [M]. 東京: 小学館,2016.

(日) 坂井由人,中村哲,早川優,氷川竜介,森達.円谷英二特撮世界[M]. 東京:勁文社,2001.

(日)小野俊太郎著,王榆琮译.一本书读懂哥吉拉[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15.

SFX.奥特系列通鉴Z(二十)来自M87星云!怪兽为什么会出现

煌言.百慕拉到雷德曼再到奥特曼,胶卷是特摄最烧钱的部分

煌言.奥特曼的彩色计时器是红绿灯,下巴是……

上一篇:

95后“待爆”小花周也,小香风露脐装复古优雅,气质百变很出众

下一篇:

月满怀远 爱心飞翔(二)
标签:奥特曼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

标签大全